百余项高质量赛事,已逐渐成为“双奥之城”北京的一张崭新名片,“国际赛事名城”的建设,成为了服务国家战略、推动城市转型、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动力。在不久前举办的2025年服务贸易交易会上,主题为“赛事名城 链动全球”的体育服务专题,既成为体育品牌展示的舞台,也体现了体育赛事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,北京正以稳健的步伐向“国际赛事名城”迈进,并不断探索体育助推经济发展的新路径。

打造“双奥100”成为推动这一目标的重要引擎。从中国网球公开赛、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(WTT)中国大满贯赛,到北京马拉松、2026年短池游泳世锦赛、2029年游泳世锦赛等重要赛事,北京将在未来几年内陆续迎来一系列重磅赛事。
北京市体育局局长于庆丰指出,北京拥有世界级的场馆设施、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和多年的赛事运营经验,双奥遗产为北京提供了强大的竞争力。国际权威机构也对北京表达了高度认可,称北京为“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”。
在这样的优势基础上,“国际赛事名城”的建设正在全面展开。北京市体育局一级巡视员范亚兵表示,北京创新推出了年季主题和月度特色活动,这些活动以“开年季、潮动季、燃情季、冰雪季”贯穿全年,不仅实现“周周有精彩,月月有亮点”,还让全民参与感更强,赛事热度持续不断。
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院长蒋依依认为,“国际赛事名城”的打造与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的战略定位高度契合,整个进程不仅体现了国家形象,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平台。而在赛事运营方面,北京还注重培育本土赛事品牌,力求通过降低对国际赛事的高成本依赖,打造包括北京马拉松等在内的自主IP,建立长效收益机制。
培养赛事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是北京的重要目标。近年来,北京积极推动赛事“走进景区、深入街区、融入商圈”。例如,今年“五一”期间,首钢园区举办的北京极限运动汇,不仅吸引了上万运动爱好者,还通过融合跑酷、冰球等赛事与餐饮、展览等消费场景,为“工业遗存+赛事”模式提供了新样板。
北京市社会体育管理中心主任孔宪菲指出,北京努力在景区、街区和商业中心展开赛事活动,通过“赛景融合”,让市民便捷地享受体育带来的文化消费体验,增强了城市活力。此外,“十一”期间,中国网球公开赛和WTT中国大满贯赛引爆了京城。
这种顶级赛事的带动作用,更是将“赛事+”模式推向新的高度。北京市体育竞赛管理和国际交流中心主任王玲表示,通过整合“赛事+特许经营”“赛事+会展”等多种商业模式,跨界融合文旅、潮玩等需求,赛事经济的消费潜能被进一步释放。
蒋依依补充说道,当今体育消费已经从单纯的观看转型为体验式消费,体育产业未来的发展应着重加强其与文化、休闲等多元需求的结合,通过打造赛事IP、延长产业链条,使每一项赛事都能拉动相关区域的文旅发展。
展望未来,北京将继续通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赛事经济的提升。北京市体育局竞技体育处处长唐彬表示,北京计划重点优化赛事布局,通过提高“双奥遗产”场馆的利用率,平衡夏冬季赛事,引进影响力大的国际赛历赛事。同时,北京还将致力于孵化本土品牌赛事,如“北京国际公开赛”,并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服务创新。
北京市服务业产业占比的稳定优势,让打造丰富多样、高水平的“赛事经济”成为新的发展动能。于庆丰认为,在当前经济环境下,体育赛事不仅能拉动消费,还能推动国际交流和城市活力,是北京为服务国家和首都战略赋能的亮点之一。
在刚刚结束的2025年服务贸易交易会体育专题主论坛上,北京进一步明确了“国际赛事名城”的发展目标路径。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张家明表示,北京应该立足“双奥之城”的历史优势,探索兼具国际性与本地特色的长期发展模式。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江小涓也建议,应全面构建多层次赛事体系,释放体育赛事人口红利,使体育发展转化为民众获得感和城市凝聚力。

未来,北京将依托奥运遗产,构建群众体育、竞技体育以及体育产业深度融合的“三翼齐飞”模式,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“北京范式”。通过赛事经济的新引擎带动消费,激发城市新的发展活力,北京正在为世界呈现独具特色的体育经济发展路径。